到今天,蒂德莉特走了多远

作者:DLS_MWZZ 触乐 2021-04-28
在2019年以前,你在任何中文互联网上搜索“罗德岛”,屏幕上出现的除了原装希腊罗德岛美景之外,还有一位金发尖耳的女精灵,而不是披着大衣的长耳朵小兔子。随着近日《罗德岛战记》(ロードス島戦記)30周年纪念作、2D银河城类游戏《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Record of Lodoss War-Deedlit in Wonder Labyrinth-)历时一年终于更新结束,迎来结局,是时候顺便晒一下这个真的起源级IP了。

《罗德岛战记》脱胎于西方奇幻的代表之一《龙与地下城》,原本是在1986年前后,为了引起读者对《龙与地下城》的兴趣而刊载在杂志上的跑团记录,使用的规则是《龙与地下城》框架,但世界观等内容用的是“罗德岛”,这是担任DM的水野良自学生时代起就一直在构思的。由于优秀的原创性以及符合东方人思维的设定,再加上时代的助力,推出后广受好评。在巨大人气的推动下,水野良本人亲自将《罗德岛战记》写成小说,于1988年出版,奠定了这个系列在日系奇幻界的宗师级地位。

从此,传说开始。

以骑士为主角的故事在东方国度迎来了新章

鉴于“罗德岛战记”系列多年来积累的内容实在太过庞大繁杂,小说、漫画、实体书多到真能压死人的地步,而且动画版早已声名远扬,音乐更是经久不息,这些方面我不再赘述,我想以拾遗的态度,着重介绍一下相对比较冷门的改编游戏领域——《罗德岛战记》是如何一路走到今天的《蒂德利特的奇境冒险》的。

■ 上古时代

在《罗德岛战记》闯出名声的1988年,开发游戏的周期和难度远低于如今,在小说上市的同年,相关游戏也应景上市了,游戏登陆的当然是日本流行的PC-98平台以及MSX平台,内容则是依照杂志上连载的跑团记录第一部制作的。

此时,《罗德岛战记》还有很浓郁的《龙与地下城》痕迹,因此游戏第一作《罗德岛战记:灰色的魔女》也是非常西式的框架,玩法是标准的TRPG冒险形式,玩家可以随意四处逛,自由地在罗德岛世界冒险,而非一开始就有存在感过强的主线,其中当然也有很多与原作人物的邂逅。

欢迎欣赏“白垩纪画质”


在酒场遇到一个矮人,还能是谁,当然是原作里的大英雄了

大热作品当然不会只出一个游戏,沿用了前作大部分设计,以杂志连载跑团记录第三部分为蓝本的续作《罗德岛战记:五色的魔龙》于1991年推出。在这一作中,玩家可以自己“捏人”设计团队,进入罗德岛的世界冒险。如果玩家保留了记录前作进度的软盘,游戏也支持沿用前作的团队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2代的战斗系统,为了能体现团队作战的感觉,使用了SRPG的走格子回合制,而且要一口气安排所有角色的行动后才开始推移时间,因此还挺硬核,需要玩家进行细致的计算,类比的话,和近年来的《陷阵之志》很相似。这一作战系统的部分设计影响了后续作品,能够在续作里看到它的升级版本。

古老的捏人系统只能选两种脸,但意思到了就成


嗯?你觉得角色名字哪里很眼熟?因为这是罗德岛嘛

这两作在之后一段日子里陆陆续续搬到了当时日本的各大电脑平台上,甚至一路走到了Win95上,这固然有当时日本PC平台割据圈地的背景,但也算是日式特有的对“奠基作”格外尊重的体现了。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上古版炒冷饭。这些移植中,尤其以当年的“游戏神机”夏普X68000版本效果最为惊艳,也难怪它是一台有3000多款游戏,被老玩家戏称为“假装是个个人电脑”的游戏机了。

左边是X68000,已经非常“GBA画质”了,这可是1991年前后

也许是X68000的机能确实惹人垂涎,《罗德岛战记》在这个平台还额外推出了以《福神渍》为副标题的系列小游戏合集,类似于如今粉丝向的电子周边,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只能以游戏盘的载体去发售而已。从截图也看得出,这些内容对画面显示有一定要求,最起码原作者照片不能看着太惨,也难怪只有X68000能跑得转。

可爱的造型,经典的拼图小游戏,都是FanDisc标配了


包含了音乐播放功能,还带上了原作者访谈,如今已经是游戏业的标准操作

不过,在那个从8位到16位的上古时代,真要拼画质和演出效果,那还是要看PC-E平台。和前两作偏向西式风格不同,PC-E版的改编游戏大体按照“罗德岛战记”OVA内容发展,虽然仍旧有《龙与地下城》框架,但已经偏向JRPG类型,玩家操纵原作角色参与到原著的故事世界中。游戏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分为上下两部推出,由于有CD支持容量,PC-E版有大量的原版配音以及精致的过场动画,游戏体验可以说相当不错,甚至有点跨时代的效果。

PC-E版的战斗系统参考了PC-98版第二代那种带有SRPG元素的方式,随机遭遇的野怪站位各异,交战时玩家一方面要小心被“绕后切奶”,另一方面也要锁定敌人的关键角色优先击破。这种强调团队阵型、走位,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玩法,即便是今天看来也是挺有特色的。甚至于,如果把回合制这个时间算法限制去掉,小队人数+多变阵型+局部对抗,简直有点如今MOBA类玩法的气息,只不过玩家处于宏观视角而已。猜测一下,也许这种作战方式间接影响了后来的《格兰蒂亚》,就差个行动条了。

PC-E版因画质太好,看上去总给人一种不是那个时代的错觉


图形化程度高了很多,不愧是有16位图形芯片的机体


毕竟是改编游戏,系统虽然有点门槛,但难度倒不是太苛刻

PC-E版在系列中还有个额外的情怀,那就是日系女精灵祖宗蒂德莉特的深情告白。在PC-E版故事中,主角潘恩上演了经典剧情,带着兄弟们手撕破坏神救老婆,虽老套却好用。比起OVA版因为略去过多内容而显得突然,由玩家亲自参与这一实际行动,让高等精灵芳心大动的情节显得更有感染力。

游戏故事结尾顺理成章地特别安排了一段蒂德莉特的劫后告白,是有配音的告白!这是仅此一家的超稀有美梦片段!片尾曲两人在夕阳下策马奔腾的画面,成了无数系列爱好者的向往。

与精灵妹子喜结连理,浪迹天涯,夫复何求?

■ 错位的命运

进入16位机时代以后,“罗德岛”的热潮还未褪去,热门平台的改编游戏自然不会缺席。在PC-E版发布第二作的同年,世嘉MD平台也以CD载体发布了新作——为什么是CD载体,因为要塞下大把的、16位甚至后来的32位时代都少见的超量音乐和动画。

现在总说东京塔又又又塌了,换以前大约是“卡拉又又又来惹事了”

本作的内容仍旧依照大火的OVA版来,给人的第一大印象就是较高甚至过于高的还原度,比如开篇按照游戏形式完整复刻的OVA版经典片头动画。从改编游戏的角度,在那个时代做到这个份上,至少还是挺让人觉得值回票价的,也算是“罗德岛战记”IP的一种价值体现,因为在软盘时代,《罗德岛战记》就有用掉一整张盘的容量去做个片头动画的先例。

虽然帧数略低,但效果到位,下方是OVA原版

MD版的《罗德岛战记》已经基本采用JRPG的形式了,开篇完全按照OVA剧情主线去推进,只是为了游戏形式做了些细节的小调整。比如动画里,男主潘恩是借了史列因的魔法加持,一剑劈死哥布林头领,游戏版则需要玩家操纵潘恩合流来增援的史列因等人,再一起正义地群殴哥布林头领——哥布林头领的来袭和死亡这些关键事件部分是既定不变的。

战斗剧情、日常剧情、村镇地图、战斗场景、大地图和冒险小地图

MD版也许是过于追求还原度,也许是为了偷懒,剧情过场基本上照搬了原作OVA的片段,但又由于机能、容量等时代技术的限制,动画部分压制的视觉效果实在不算太好,相比之下,PC-E版本的“动态壁纸”式演出反而显得更加精致了。

左边是MD游戏画质,右边是DVD版,虽说不能硬比……


PC-E的精致“动态壁纸”,如果能开个“抗锯齿”,说是动画也会有人信

不过,当年的世嘉毕竟是当年的世嘉,不可能甘于中庸。MD版在战斗系统上改进了不少,一个是改掉了以往全组计划后再行动的方式,变为后来较为流行的单个角色分别行动,系统性地降低了游戏难度。另一个是姑且称为“即时站位反馈”的画面显示功能,这个功能让玩家的队伍站位能够反映在战斗画面中,更好地表现出RPG故事里那种冒险者小队与敌人短兵相接、并肩作战的感觉,让战斗的浸入感、临场感有了不小提升。

注意左边战斗地图中的位置和右边战斗画面的位置

1995年,SFC版《罗德岛战记》终于姗姗来迟。SFC版本的特色是将故事分为四大章节,大部分观众熟悉的潘恩冒险部分在最后的第四章,前边3章主角分别是倒腾罗德岛平衡的灰色魔女卡拉、OVA版反派但当年只是个赤发佣兵的贝鲁特,以及还未变成老头子的圣骑士法恩,相当于是OVA版故事的前传。

平心而论,SFC版本故事容量大,很良心

SFC版的战斗系统很有意思,相比MD版做了地图范围上的精简,使节奏加快很多,避免像MD版那样一场随随便便的杂兵战也打得慢悠悠。同时,也保留了较好的“小队人马并肩冒险”的气质,更逗的是“逃跑”功能,是真的要控制角色跑出版边才算数。

此外,除了传统的平面冒险地图,SFC版在迷宫冒险中还使用了45度斜角方式,这在1995年还是挺有新鲜感的——值得标记一下的是,在这一年,惊艳了很多中外玩家的《暗黑破坏神》也英雄所见略同地选择了45度斜角方式,记住这一点。

系列传统的走位要求还在,但大幅简化了


结合战斗动画和情节,我总觉得“战女神”系列的制作者玩过这游戏

1995年之后,随着PS帝国的崛起以及大批新题材且新潮的RPG陆续降临,传统的剑与魔法世界不再如此前一般流行,就算不和国民RPG《勇者斗恶龙》和《最终幻想》去比,1998年的《寄生前夜》也是时髦值碾压,这也使得《罗德岛战记》的热度有所下降。加上游戏公司正在火热乱战原创IP而分身乏术,不太可能分出较多资源给改编作品,到1998年终于按照原作推出TV版时,同步推出的周边游戏居然只有GBC版本,而不是在任何一个当时热门的主机平台上。

本就描写了英雄迟暮故事的作品也开始走向迟暮

更加迷惑的是,这个GBC改编有些过于蹭IP了,本体是个类似于强手棋性质的走格子和看剧情的游戏。这种廉价的改编套皮模板早在FC时代就出现过,后来也有不少二三线作品拿来应用,但套到“罗德岛战记”这个资历的IP身上就有点缺乏诚意,或者说,从侧面显得IP正在过气。

“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在干什么”系列故事

也许是觉得GBC版本确实丢人,2000年,《罗德岛战记》终于迎来了史上改编游戏评价最高的一作《罗德岛战记:邪神降临》。玩家扮演OVA中的大反派贝鲁特,但故事与原作略有不同:在经历了OVA里的死亡后,为了阻止邪神卡蒂斯的复活,贝鲁特被大贤者复活并失去了记忆,重新做回曾经的自己,那个拯救过罗德岛的六英雄之一“赤发的佣兵”。

改编游戏是否要死啃原作的典型案例:只要做得好,就不用死啃

本作极其大胆地参考了《暗黑破坏神》的系统,玩家可以在原作中的马莫地区冒险,这里曾经引起很多人好奇,却又因为极为危险而一直鲜有描绘。游戏选择的这个舞台、这个角色以及这个系统,一步步简直递进着搭调,加上还能与原作的人气角色们组队,以及庞大、足量、优质的冒险内容,使得这款游戏无论是从纯玩家角度还是系列粉丝角度都显得质量极高,至今依旧被不少玩家怀念。

特别是,这款游戏出品于2000年,与《暗黑破坏神2》同一年发售,像极了《暗黑破坏神》初代的另一种日本式答案,有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味道。只可惜本作是DC独占,而DC在2001年就宣布停产,过气的IP与过气的平台,间接使得各方面都极为优秀的这一代作品被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一句话概括,“暗黑神破坏战记”

尽管如此,是金子总会发光,就在今年,就在本文的准备阶段,这款游戏居然发布了民间汉化版,一份让玩家时隔20多年而不断的坚韧之爱,是作品质量最好的证明。

■ 过气的宿命

就像王朝总会盛极而衰,在2000年这款游戏之后,“罗德岛战记”系列改编游戏就陷入了沉寂,毕竟IP或多或少也到了过气的时候,能从上世纪80年代一路走到今天的老伙计本就不多,精灵耳萌娘也早不是什么特色,当时就已遍布在二次元无论表里的世界中了。

这份沉寂一直到2012年才突然打破。那是页游崛起的时代,总难免有些老IP会被版权方拉出来浑水摸鱼一下,其中就包括《罗德岛战记》。页游版的副标题为《传说的继承者》,由第三方GameOn公司开发并交付旗下公司运营,宣传PV倒是非常好看,毕竟页游多少要看脸。不过,如今看来也只是时代推动的一次跟风。

这款游戏最终只运营了400多天就停服了,不算长命。除了营收问题之外,想想2013年发生了啥——页游时代新航母《舰队Collection》来了,舰娘的东家正是《罗德岛战记》的东家角川书店,从这个角度讲,第三方授权的外包页游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太能是对手了。

PV里新时代技术下的蒂德莉特确实更加迷人了

IP套皮页游就不能要求太多游戏方面的事了

之后,“罗德岛战记”就像其他过气老IP那样,时不时被奇怪的厂商拿去新平台、新类型里骗骗钱。比如到了手游蓝海年代就整了这么一出:由中国台湾地区公司运营的同名手游,2015年11月上线,2016年10月停运,都没凑够个周年庆。游戏在下线时还是个半成品,版本号是0.6,虽然在游戏业里这种事并不少见,但放在“罗德岛战记”头上也是挺让人不爽的。

这是网页截图,因为游戏早就挂了,实在挖不到更多

所幸的是,无论是页游还是手机版,因为信息壁垒、自媒体信息碎片化等原因,至少国内爱好者大多并不知晓它们,也算避开了些可能受到的“伤害”。不过,就像被屡次鞭尸的“樱花大战”一样,“罗德岛战记”既然有了第一次也会有第二次。2015年,它又被韩国厂商拖出来做成了“大菠萝”式的MMORPG,次年登陆日本,2019年还登陆了Steam,如果你想,现在这款游戏国内玩家是玩得到的。

然而这已经是2015年,哪怕是跳票大神暴雪也早就吐出了《暗黑破坏神3》,几经迭代,质量也算是能看,所以这款“罗德岛战记”改编网游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水花。Steam评论区里一共只有124条评论,凉到没人聊。

英雄迟暮,莫过于此。

是因为吉姆最矮么,所以把他放在了前面……

之后又是几年过去,总算让人有所期待的是在2018年系列30周年纪念时公布的《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由于当时制作方还没从《东方夜神月》中脱身出来,甚至预告用的测试版素材还有些来自《东方夜神月》,表现效果相对平庸。玩家们想到系列改编已经不是第一次套皮偷懒,一时还是非常让人担心,30周年纪念就这样?

在国内网络环境里,这份迟暮感还多了几分——我们都知道2019年5月,另一个“罗德岛”也满载着她的骑士们屹立于大地之上了。两者的英文名分别是“Lodoss”和“Rhodes”,日文名是“ロードス”和“ロドス”,在国外语境里不存在混淆,但偏偏中文里共用了“罗德岛”3个汉字,在一个时间段内形成了国内特有的交集,比如在推送算法不太聪明的B站直接引发了车祸式剧情,把《罗德岛战记》的内容推到了《明日方舟》玩家脸上,造成双方粉丝不必要的困扰。

来自B站《罗德岛战记》OVA动画下的评论,这是言论比较正常的迷路博士

■ 新的冒险

欣慰的是,制作组Team Ladybug延续了《东方夜神月》能让老粉与新人同时满意的高质量,《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游戏不大,但各方面都做出了远超预期的效果。

游戏性方面,去年我已进行过抢先体验版的评测,完整版保持了其中的优点,像切换满级精灵自动补血这个小创新与敌人分布有所呼应,跑图时连回血都不用停下。种种设计合力之后,能让玩家合理搭配战法,一路流畅跑图不被干扰,一些熟练的玩家也许4小时就能结束全篇游戏。这个长度的游戏固然流程略微单薄,却也是流畅度极佳的体现,不少人打完了会有一种“还没爽够,我还想爽”的感觉。

在回馈原作粉方面,《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就更让人感动了。抢先体验版里我已经感受到如精灵情感般的细腻,完整版凑齐拼图之后,即便明白本作从商业角度讲只是给系列再启动助威,但颇懂情怀的设计仍旧打动了我。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如果还未体验过游戏建议先行跳过。)

《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的结局其实玩家们或多或少都猜得到,20年前我们就明白人类与精灵寿命的巨大差异,潘恩与蒂德莉特的恋情固然美好,却也是“寿命论”的始祖CP,一定会有个必然结果。《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只是作为官方出品,把这个结果实在地呈现给了玩家——自由骑士潘恩已寿终正寝,这一切不过是失去挚爱的蒂德莉特悲痛中的一个梦。

终有一别

这个梦的结果对习惯了解构时代的年轻玩家来说似乎有些烂俗,因为现在很多故事编不下去了,动不动就拿做梦说事。但水野良毕竟是那些编不下去故事的作者们的师父辈,游戏中也早有伏笔,是一步步让玩家越来越确信答案的——这是正版的做梦流。

比如明显的暗示,吉姆。玩家在游戏开篇就会遇到莫名成为冒险商人的吉姆,他曾经是蒂德莉特六人小队的同伴,一名矮人手工艺人,为救下挚友的女儿舍生取义。游戏中,蒂德莉特见到他便问:“你还活着吗?!”——本不该出现的人站在这里,像记忆中那样寡言、友善,支持着你,那能是啥?只不过就像蒂德莉特本人的反应一样,经历了多年,可能不少粉丝在此时也都记不清,吉姆到底死没死了。

攻击吉姆他还会格挡,小细节啊

之后,陆续出来了许多本该逝去的人,就越发明显了,待到黑精灵复活亚修拉姆时已经十分直白。这就是一场安慰自己的梦,一场从官方角度回馈多年粉丝的梦。但正因为是梦,所以有很多曾经的愿望可以实现,比如亲手参与挑战贝鲁特、亚修拉姆,甚至是面对其他几位六英雄,这都是粉丝多年期盼过、幻想过的冒险。

同理,有很多遗憾也可以弥补。还是吉姆,他本是手工艺人,但为了队伍冒险总是以战士的一面示人。到他死后,队友们拿到他的遗作,才意识到与他粗犷外在相反的精细内心,他的挚友也明确表示内疚,认为自己不够了解他。游戏中,吉姆回到了和平时代本该有的样子,一个提供各种冒险工具的手工艺者。同样,原作六英雄之中相对结局不那么好的伍德,在梦中坐在赌场里,可以尽情玩着他最喜欢的游戏。

而且他还能看穿玩家的S/L大法,不愧是法拉附体过的人

从梦入手,《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选取的视角不再循规蹈矩,多了些成熟气质。通关后回味起来,曾经的冒险就像是每个人实在活过的青春,你自己(蒂德利特)虽然还活着,但你熟悉的一切,无论友人还是敌人,转眼就都不在了。即便如此,人还是要继续前进。从历史角度看,《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成了将“罗德岛战记”系列划分为“潘恩前”与“潘恩后”两个时代的地标。

《蒂德莉特的奇境冒险》比以前任何照搬原作的游戏都要懂行得多,也符合这个时代的喜好,虽迟但到地展现出改编游戏本该有的意义。从Steam评论看,目前游戏好评为2514/2658,国内玩家提供了近3成的销量。无论看总量还是比例,虽不能和当今大作比,但在银河城类型和《罗德岛战记》改编作当中,这都算是不丢脸的成绩了。当然,它也是新粉们了解罗德岛世界一个不错的契机。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罗德岛战记》的故事似乎并不是特别出彩,一般也不建议直接去看原著小说。它实在是太过正统,是如今各种奇怪穿越、逆向解读、解构式作品诞生的根源,由《罗德岛战记》所开创的东方文化内核剑与魔法元素已经悄然渗透进了后世诸多故事的角落里,自由骑士潘恩的身死宣告了一种结束,但他的精神已经由诸多心怀未来的人们继承,这份继承是自发于灵魂的人性光芒,是不需要什么魔法道具强制维持的东西。

“罗德岛战记”系列小说的新篇《誓约的王冠》已开启多日,冒险的历史还在延续

在结尾处,看看《罗德岛战记》原作对自由骑士的大概描述吧:“总是从人民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没有私心和野心,反对少数人或神决定历史的进程,主张由大多数人来掌握世界的命运,不被任何教义或权威所局限,唯一效忠的只有自己的信念。”

有没有觉得,和某家武装医疗机构很像呢?


来源:触乐
原文:http://www.chuapp.com/article/287963.html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