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布谷地》如何走出生活模拟手游的怪圈

作者:浔阳 2025-11-27
没有一条鱼逃得出我的钓钩,没有一只飞虫挣脱得了密网,它们终将在我的万象馆里重现万象生机;没有一寸土地未被光顾,那些错序的荒野终有一日会被上帝之手整顿,我对整套系统的运作已足够熟稔,这种熟稔感抑制了我的情绪波动。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甩出鱼竿、挥出斧头,就像我刚才种下的那颗菜籽一样,在混合杂交的环境下,我无法笃定明天长出的会是怎样的植株。

11月7日,米哈游首款生活模拟类开启首测,以童话般的美术、闲适的游戏玩法引起不小热议。

B站游戏预约榜Top3

按个人理解,生活模拟游戏是一种对抗生活的方式,当然也是一种对抗游戏的方式,前者在于它提供了一块虚拟的、写实的栖息地,后者在于它跳脱出常规的游戏框架,是电子游戏中的异类。


现下,轮到了米哈游来给生活模拟手游做解了。

让时间慢下来

大多数模拟游戏都有个共同的流向,以资源的产出与消耗为导向,构建起一套稳固的游戏循环,其往往表现为种田获取基础资源,经营扩大生产范围、类型、效率,并由自由装扮来为后期提供支撑。

模拟经营游戏或者混合了模拟经营元素的游戏是典型代表,它们或借由工具升级、自动化管理来弱化重复操作的游戏行为,或将种田、采集包含在一个更大框架中,形成资源累积—战力成长的循环,即所谓要致富、先砍树,为玩家提供“肝”的动力。

但对于生活模拟游戏而言,垂钓、采集、捕虫、种田,就是游戏的基本构成,它并没有升级的成长反馈,大概率玩家玩上十天半个月,仍旧停留在“砍树”这种基础的游戏行为。


于是乎,愈是基础的游戏行为,愈是成为考验一款生活模拟游戏是否合格的地方。

《星布谷地》采取的方式是把交互的反馈与趣味做足,新品种首次采集会给镜头特写与科普文本,音效兼顾俏皮与写实。


趣味上则通过生物习性与游戏化补足,如钓鱼,甩杆后鱼容易调转方向,海钓需要掌握松紧有度的道理,稀有鱼类考验玩家收杆时机,又如赶海,龙虾大多警觉性高,容易缩回礁石缝里,还会举螯示威。


其次通过足够的内容厚度来满足玩家的收集意愿,目前游戏提供赶海、捕虫、钓鱼三种采集向的生态玩法,总计148个生物图鉴,采集方式与出没地点、地区、时间绑定,想要全收集有一定难度。

再次,在数量基础上,增加随机飘落的星星,高稀有度的生物来为玩家制造一些惊喜,同时建立专门的万象生态馆来满足收藏型玩家的成就感。

《星布谷地》的讨巧之处在于,这些采集行为并不与游戏进度做捆绑,它遵循的是随玩家意愿、节奏体验游戏的慢生活理念。

游戏世界随现实时间流动,太阳东升西落,生物活动习性遵循自然法则,游戏内种田、栽花所需花费的“天数”即为现实天数,商店等建筑设施的建造、升级也得玩家耐着性子等。

游戏节奏快不起来,也无需快起来,关注当下,让玩家的每一个游戏行为都能构成趣味的一部分,恰恰是游戏敢于与常规手游流程设计对抗的时间哲学。

《星布谷地》目前唯一明确的目标是浇灌露卡树,完成主线任务→获得露卡瓶→提升露卡树等级→解锁更多装饰选项、扩大种植功能,游戏为地形、地貌、星空等环境元素提供了装扮选项,散落星星纹样的草地,隆起的高台丘陵,挂在天幕的星座,整个星球因玩家的“栽培”而愈发夺目。


核心:归属感

生活模拟类游戏的弱游戏目标与慢游戏节奏,致使它与常规游戏划出界限,成为一个独立类型,你不能用模拟经营的思路去定义它。

类型的模糊,抑或说内在框架的不稳固,使多数将其手游化的游戏都会急切地想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游戏循环及运营模式,如此也就忽略了生活模拟游戏为何能在无目标、去游戏化的情况下盛行全球的。

其内核在于虚拟世界的归属感。玩家通过一点一滴的游戏互动与社区建设成为游戏世界里真实的一员,他们每日与居住在这个世界的友邻们打招呼,共同参与活动,世界所是的样貌都是自己过往生活、建设痕迹的累积,这些无意识的、长时间的投入让玩家得以与虚拟世界绑定,而世界则积极地回应着玩家的所行所言。

它是个有人情味的虚拟社区。

《星布谷地》显然捕捉到了其内在特质,并从社区模拟与玩家社交两个方向发力,致力于构建玩家的乌托邦。

游戏中的NPC可不止是长相可爱、讨喜,他们均有一套详细的身份设定与行为模式。

常规地说,我们可以从一个通用的模板来概括一名角色,如职业+性格+功能等做以划分,云果是园艺+腼腆,在星海旅行时能协助采集,绵朵莉是玩偶+优雅,星海旅行时是个赶海能手。


但要将其感知为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角色,内里则全是细节,每名角色都需要依据其性格、身份、经历编撰一套专属的文本、行为,云果对话时时常低着头摆弄手指,嘴里小声嘟囔,将其真实心理暴露无遗,绵朵莉则显得落落大方,时常露出阳光的笑容治愈(萌化)玩家心灵。


他们会对玩家行为做出反应,鱼儿上钩后予以称赞,对玩家无礼举止表示不解,与玩家摆出同个POSE,亦且每名角色的回应方式都与其性格相关。

手持洒水桶,触发特殊对话

于是乎,观察NPC一天的生活轨迹便成了部分玩家的兴趣爱好,也正是在这些由表及里的交互中玩家确定了要给NPC住上豪华别墅的信念,而随着好感度的提升,玩家能够解锁更多角色背景故事,与其建立更深层的链接。

咖啡馆植入AI功能的NPC娜洛,则是测试玩家的另一个热议对象,其亮点不止在于能够理解玩家发言,更关键的是具备记忆功能,既能在数个小时的连续对话中保持逻辑连贯,也能在隔天的对话中记下玩家需求,亦且其发言始终未脱离游戏定下的人设——咖啡店老板娘,始终维持自己的底线——天下没有免费的“咖啡”。


依GameRes所见,AI NPC的活人感不只与技术相关,也与喂养的语料、调校、方向有关。

因为身份、场景有很高的定制程度,所以AI的真人感比较足。

B站网友评论

玩家社交方面,游戏照例划出一个单独的公共空间——星空街市,虽是公共,但又不全然开放,仅在特定区域才可与陌生人交谈,玩家之间建立关系是逐层递进的。

《星布谷地》社交功能的特性在于“随机”。基于星球设定,玩家在自个星球抬头望天时,不时能看到飘过的其他玩家的星球,此时双方均可发出登陆邀请,经星球主人同意后串门拜访。

此时,游戏给予玩家的自由度便开始发挥作用——玩家看到的是一个迥异于自个星球生态的环境,标定的公共设施不在你熟悉的位置,星球设计带着强烈的玩家个性,树上结着不同的果实,河流里可能有不同的鱼类,商店里售卖着不同的货物……


差异性是人类交流的根本驱动力,正因为信息、资源、体验等差异的存在,人们才会寻求互补与成长。

《星布谷地》还特意设计了个农产品交易来提升玩家间的交流需求,每个星球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不一,利用差价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无疑就成了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玩家可在单独开辟的公共频道留言,它进一步增加了玩家互通有无的几率。

其社交属性与时下一些流行游戏的逻辑不太一样,后者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新的社交平台,游戏是维持社交一部分,其社交联系并不稳固,他们可以脱离游戏转移到其他平台,而《星布谷地》的社交关系网里,玩家的首要身份则是星球代理人,他们在此间嬉戏、生活,与这块土地深层绑定。

这些来自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最终化为一份难以被量化的归属感,成为玩家驻留此间的坚实保障。

想象一种未来

生活模拟类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慢热的游戏,一种需要自行寻求意义的游戏,一种在缓慢的游戏节奏中获得归属感、真实感的游戏,一种会被现实讨论、社区氛围带动起来的游戏,所以短暂的、小范围的封测体验,并不能完全领会到游戏的精髓,也非游戏的最终样貌。

基于个人体验,GameRes能够确定的是《星布谷地》在新时代生活模拟手游中的三个特性:

其一,偏童话的美术风格,搭配精细的画面设计与海量的交互细节,使得游戏的观感、质感能跻身一流梯队;


其二,内容框架具备足够厚度——并非说首测的内容量充实,而是其框架明确,梳理出生态、生活两大玩法,有露卡树、好感度、星海旅行等较为明确的主线脉络,也有全收集这种长耗时的目标,开发团队可以沿着这些脉络持续填充内容;同时通过社区模拟、玩家社交来提供额外的游戏内容。


其三,游戏击中生活模拟的氛围调性,倡导慢节奏的游戏生活理念,遵循自主、开放的游玩方式。

现在的《星布谷地》仍是一个没有被涂满的蓝图,其基础框架与扎实的制作工艺为玩家们提供了一个可被充分想象的未来:

基于露卡树可以改变星球生态的设定,它是否可能发展出不同的进化分支?比如星球范围扩大后,有的玩家往海岛生态发展,有的往高山生态发展(地形更高),有的往平原生态发展?

星球上的NPC是否会有专属剧情?甚者我们有机会去往NPC的故乡,来一趟浪漫的星际旅行。

星球上的生物自然也不止收藏、装饰、烹饪等用途,玩家是否能通过训练、培育,并组织一场斗虫大赛?

那一片广阔的海域,是否是潜水玩法的预留地?玩家已然幻想上白天潜水捕鱼、晚上开寿司店的充实生活了。

《星布谷地》理应可以连接现实与幻想的两端,在现实侧,通过更新迭代植入更多现实元素或本地化元素,让它化身为风土习俗的承载地,中国大江南北的特色产物均有可能在其中粉墨登场;在幻想侧,它能融入一些浪漫元素,或是特殊生物,或是奇异天象,它并未否决这些可能性。

归根结底,它旨在揭示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玩家所做的一切是维护、延续、设计他们所处的世界,使其更好地生活其中。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3Wm6rFHx0q5JV-1emJJ9Og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参与评论